俞建良官方网站
http://1474.diaosu.cn
俞建良首页>文章>正文

吹尽狂沙始到金---俞建良其人其书其画

更新时间:2024-12-29 02:48:22 作者:俞建良

  吹尽狂沙始到金
          
        ---俞建良其人其书其画

    世纪之交,春节前夕,昆山书画同道陆家衡先生与建良君到天津寒舍造访,使我欣喜有加。相携畅游文化街,在一品香酒店品铭对酌,谈书论画,至今记忆犹新。同时建良君赠我其著《从善楼随笔》与其编《从善楼藏画集》。此后,我翻阅赠书四五遍,乃知建良君自幼痴迷艺术,静时期结缘书画,专神守一,拼搏奋斗近二十年。其对书画用情之深,探求之痴,求索之苦,令我深深感动。人生易老,岁月如梭,果能玉成一事,已属可贵。建良君积学为识,积文成书,积画结集,不懈进取,接连取得成绩,真是可喜可贺。现又出版个人书画创作专集,盛情邀我作序,实乃缘分所至,谨撰此文,聊当报琼。

    中国书画艺术是华夏文明的精粹,初学容易,成功甚难。弄懂“笔墨性情”已属不易,而更难于获得的是其间的“神理气韵”。这只能靠长年研习与领悟,靠天长日久的人品修炼与学识积累。明代文徵明说得直截了当:“人品不高,用墨无法。”

    建良君在艺术道路上成熟较快,得利于他注重做人,“行已有道”。二十年来,建良君没有走急功近利的“捷径”,而是在身心修养和增强学识方面下功夫。自觉划邪正之界,明善恶之旨,辨美丑之情,陶养平和谦恭之气,渐得文静清逸之致,遂能从容步入书画艺术的大雅之堂。他以“真善”为人生目标,认为与“真善”相比,“美其次也”。他取字“从善”,斋号“从善楼主”,坚持以“择善而从”的古贤之道自律,较为准确地把握到中华文明的主脉。将其身心血肉融入中国艺术精神之中,故能挥写出富于中华民族神采的书法,画出充满中国文化情致的国画,“艺如其人”,“书如其人”,“画如其人”,此之谓也。

    勤于敏于善于拜师学道,是建良君走向成功的奥秘之一。佛经记述善财童子为求正果,潜心修炼,先后参拜请教过五十三位高僧,终于修炼成佛。这则故事是否真确,无从考证。但善财童子“转益多师”的精神却时时启示着后人。建良君亦然,他有志于书画事业,从1986年开始参拜德艺高深的书画名家,跑遍山南海北,不辞旅途辛劳,不惜倾囊投入,不畏严寒酷暑,不怕说三道四,才能以较短时间获取高深层面的学识,亲身感受前辈专家学者的教诲与点拨,与其自幼的家教及天性有关。他对前辈专家学者总是怀有无限敬仰之情,拱手受教,故能得到刻骨铭心的教益。1987年他拜见林散之先生,心情如“登月球”般激动,将林先生每句话视为“真金玉言也”。1989年他请教苏局先生,从心底发出“神仙在眼前”的赞叹。他参拜费新我先生,吟出“跳出规规谁是杰,当今左笔最风流”的诗句。

    如今,与建良君有过书信往来或面授缘分的前辈名家,如林散之、祝嘉、苏局仙、费新我、张辛稼、黄异庵等人,已经骑鹤仙去,但他们的教诲与手泽却刻入建良神髓之中,化为其作人从艺之神思意趣的有机成分。




    知其人,方知其书、知其论。建良君好学多思,尊师重道,堪称中国书道中的有心人、有志者。由于他在当前书法界尚属年轻成员,对其书法创作的评价自然不会一致。本人认为建良君已不愧为“中国书法家”的称号了。1990年他随陆家衡先生在安徽合肥观看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,三进展厅,边看边思边分析,当场吟诗五首抒写观感。从诗中看出,他主张书法创作当学习传统,但不能“笔笔溯源碑帖出,行行唐宋六朝驰”,也不必“尺尺帧帧功力字”,应该加强自身的“文辞”修养,力求在传统“立门”同时,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具有自己艺术个性的“强烈书风”。

    建良君攻习书法,受益其恩师陆家衡先生颇多。先后学颜,学褚,学赵,继之学米,学黄,同时上溯三代、两汉、六朝碑版,读帖、读碑、临池与研究思考并重。逐渐将精力专注到汉篆与行草方面。

    本人喜欢他那些脱胎于汉篆的书法创作。这些书作,不像秦代小篆或标准式隶书碑刻那么整齐划一、矩度森严,而能以汉篆筑基,别开生面。其字体非篆非隶,又亦篆亦隶,介乎篆隶之间。用笔与结体由圆趋方,笔力遒劲却不失轻松洒脱,格调统一却饶有变异,在规范中求自由舒展,有鲜明节奏感和情趣。貌似无法而法在其中,形似无意蕴肌里。通观全幅作品,风格古朴茂密、款款大度,可谓“长期积累,妙手偶得”。其《书秋风辞》、《书陆放翁诗句》‘《真善》等作品即为一风格的代表作。

    建良君论文《汉篆意境与任凭刍议》是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的入选文章,也是一篇闪烁真知灼见的书学新论。长期以来,汉篆被秦篆所掩,也被籀文混同,使许多人误以为秦小篆后一变而为汉隶,往往忽略汉篆一度独立存在的史实。事实上,历代许多有成就的篆隶书家(如赵之谦、齐白石)正是从汉篆中走向成功的。建良君从书学理论与书法创作实践结合的高度,精辟论证汉篆意境及创作特征,为中国书学研究增补了新鲜内容,也为今日书法家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。可见,建良君本人,既是汉篆研究家,也是汉篆书风的继承者和创作家。

    建良君的行草也写得古雅文静,在法度规范中挥洒情性,有一任天然的妙趣。其书作《书孟浩然诗》、《书杜牧诗》、《书林散之诗》、《书自诗初游焦山》等,均能随意挥洒,妙心独运,有一种儒雅的韵味,使观者如赏朗月灿星,如饮清醴佳酿,颇得竹林独步、东篱采菊之致。

    古今绘画佳作,多是画家“依仁游艺,探颐钩深”的情感流露,是画家精神智慧与生活感悟的形象写照。建良君生于传统文化底蕴宏富雄厚的昆山。这里是宋代毛益,元代顾安、顾德辉、朱德润、明代王履、归昌世,清代龚贤、归庄、王学浩等书画大家的生息之地。也是宋代卫泾、刘过,明代归有光、俞允文、顾鼎臣、梁辰鱼,清代顾炎武、汤显祖、徐乾学、朱柏庐等文豪的腾达之处。更有玉峰之秀、娄江之清、琼花之奇、宝莲之妙、昆石之灵。建良君自幼沉浸于昆山宝地,心神与灵山秀水息息相通。加之勤奋、刻苦、谦和、上进的秉赋与悟性,使之较快成长为传统型的鉴藏家与画家,可谓“地杰人灵”了。

    建良君的画作以山水题材为主,旁涉人物及花鸟。画家以轻松、优雅的心态描绘对江南山水和现实生活的感受,使其画面大多具有散文般的情调与轻音乐的韵味。其作品侧重于意境和心绪的表达,画得旷达、清逸而缥遥。其《春》、《夏》、《秋》、《冬》四幅系列创作,抒写他对不同季节的特殊感受:春日野花草竞放,处处充满生机;夏日气侯炎热,鸭禽浴水休憩;秋日天高气爽,花木繁盛垂荫;冬日白雪皑皑,村野银装素裹。其画作《文嘉诗意图》、《访友图》、《江行图》等发思古之幽情,追怀旧日文人散谈生活与情义。其《润物细无声》等画作以谈墨没骨法画成,水墨融合为像,生动描绘春雨滋润万物的情景:春云满天,雨飘风送,江舟争渡,花木杂树摇曳,浓郁的诗情与淡雅的笔墨相互映发,是画家洋溢才华与显见潜能的佳作。其《雨后》表现村舍塘边景象。三只水禽畅游春塘之中,水草丰茂,天地清新,是一曲弥漫生命活力和天地朝气的赞歌。画家用笔筒括、率易,意至神行,刚柔相济,迅疾而有体势,飘逸而不失强劲,是不可多得的逸笔杰构。其《情侣图》描写一对家禽在一双松树下相随相伴,讴歌爱情的纯真与祟高,意蕴深邃,造景开阔,颇具昆山前辈名家陆曙轮《双松图》的余韵。其《春山雨意》基本以泼墨法画成,境界清幽,水墨浑融,一气呵成,如天造地设,是画家可一而不可再的力作。  



    作为鉴藏家的俞建良,经过近二十年节衣缩食,四处购求,已有较为可观的藏品。他不以藏品独乐,而是将其中八十余件精品刊印行世,使书画爱好者一饱眼福。出版《从善楼藏画集》,是一件功在当代、惠及子孙的善举与义举。《画集》收入的倪璨《合家欢》、王素《八仙图》、倪墨耕《花鸟册页》、王雪涛《盘石花卉》、居廉《花卉》扇面、李育《照舅》、何维朴《山色苍寒云酿雪》、梅兰芳《松鹤图》、王雪涛《鸭先知图》、张辛稼《鹤寿》等绘作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大作。《画集》收入王学浩、曾国藩、郭尚光、邓散木、唐云、费新我、舒同等人书法也都使观者悦目赏心。

    建良君鉴藏书画的过程,也是其研习书画、扩展襟抱、深化学养的过程。其夫人兼助手褚建蓉女士说他“为了鉴别一件作品的真伪,埋首于书房通宵达旦”。可知其用功费心之苦,而这正是建良君能在书画创作方面有所成就的又一原因。

    唐代刘禹锡诗云:“千淘万漉虽辛苦,吹尽狂沙始到金。”建良君近二十年来,含辛茹苦,奋发图强,请益群师,鉴藏名作,吟诗作画,挥洒笔墨,久久为功,终能有所成功。但愿建良君再接再厉,以高品味的书画新作为当代艺苑增光添彩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辛巳初夏于天津美术学院积学轩

评论

发表评论

微信

微博